【歷史背景】玫瑰戰爭-外國親戚也來參一咖

by 栗子

據傳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著名的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原型之一,就是亨利七世(Henry VII)與他的王后約克的伊莉沙白(Elizabeth of York),兩位分別來自敵對家族的男女相愛並互結連理。許多人談到玫瑰戰爭也常會以兩人聯姻當作兩大家族和好,英國進入新時代作結。

不過,事實上兩家的互鬥依然延續到都鐸時期,除了約克陣營持續有人宣稱自己是王位繼承人而組織叛亂,甚至英國王儲與外國的聯姻也考慮到對象身上的英國血統。

在所有王位宣稱者中,最具威脅的便是珀金·沃貝克(Perkin Warbeck)他聲稱自己是失蹤的「塔中王子」中的弟弟理查,他躲過謀殺,隱姓埋名長大,理應獲得英國王位。他先在愛爾蘭獲得支持,後來獲得愛德華四世(Edward IV)的妹妹亦即塔中王子的姑姑約克的瑪格麗特(Margret of York )的支持,她在小王子們出生前就已經因和大膽查理成婚而遠嫁勃艮第,因此,她從未親眼看過兩個孩子,她是真的認為珀金是自己的姪子,還是雖知他是冒牌貨,仍為了家族利益支持他,不得而知。但她在勃艮第的宮廷親自教育珀金王室禮儀,而她的繼女勃艮第的瑪麗(Mary of Burgundy,此時已歿)和繼女婿神聖羅馬帝國馬克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 Holy Roman Emperor)雖然身上都流著蘭開斯特家族的血統,但因為與繼母瑪格麗特的關係很好,因此轉向支持約克家族。此外,珀金也獲得蘇格蘭詹姆斯四世(James IV of Scotland)的支持。

而國際上唯一較偏向亨利七世的是準親家西班牙的天主教雙王,但他們要求亨利七世,將已被關押在牢中的珀金和約克家族確切的最後男嗣第十七代沃里克伯爵愛德華(Edward Plantagenet, 17th Earl of Warwick)雙雙處死,確保王位穩固後,才會將幼女凱瑟琳(Katherine of Aragon)嫁給英國王儲亞瑟(Arthur Tudor)。

凱瑟琳和亞瑟成婚不久,亞瑟便病逝,為了不歸還凱瑟琳的大量嫁妝,最後兩國協商,等亞瑟的弟弟亨利(Henry VIII)成年,凱瑟琳便與之結婚。在凱瑟琳待嫁期間,母親伊莎貝拉一世(Isabella of Castile)駕崩,卡斯提爾的王位輪到姊姊胡安娜(Joanna of Castile)繼承,在回家奔喪兼加冕為王的途中,胡安娜與美男菲利普(Philip the Handsome,勃艮第的瑪麗與馬克西米連之子)遭遇風暴,只好在英國上岸,接受亨利七世的招待,順便見妹妹凱瑟琳。他們私下與亨利七世訂下婚約,他們的長子長女將與亨利七世的僅剩的兒子亨利和幼女瑪麗雙重聯姻。因為他們繼承較為富庶的卡斯提爾,而且子嗣有更「純」的蘭開斯特血統或許也是考慮重點之一,比凱瑟琳的地位、和繼承順序更具優勢。

而因為胡安娜精神不穩的緣故,父親費迪南二世和美男菲利普,正在爭奪卡斯提爾的實際統治權,未嫁狀態的凱瑟琳按當時的習慣,只能歸在父親之下,但父親認為她已輕是英國王儲未婚妻,英國要負責,使得凱瑟琳在英國成為沒人搭理的狀態,ㄧ度貧困到需要賣嫁妝以維持生活。幾年後,這場聯姻競爭在美男菲利普和亨利七世相繼過世後(亨利七世還曾一度考慮再娶守寡的胡安娜,但沒成功),宣告結束,亨利宣布迎娶心儀已久的凱瑟琳,讓她如願登上英國王后,對她而言長期的等待獲得回報,她應該無法預料多年後,這難得兩情相悅的婚姻會演變成一場惡夢。

直到十六世紀中期,凱瑟琳的女兒英國瑪麗一世(Mary I of England)過世後後,其夫婿兼表侄菲利普二世(Philip II,胡安娜之孫)仍主張其有英國王位繼承權,是來自於眾祖先,而不僅僅是因為他是瑪麗的鰥夫。

雖然能理解當時各國時常聯姻來,聯姻去,但實際將所有關係連起來,在對照當時的各國角力,才發現背後原因可能比想像中來的複雜。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